来源:齐鲁网
2016-12-03 17:56:12
枣庄12月2日讯(滕州台 庞立冰)日前,杨位浩家庭被枣庄妇联推选参加了2016山东省文明家庭的评选。30多年来,杨位浩爱书、藏书、读书演绎了一段书香人生,言传身教,树立了文明家风,也延续了多少年来崇文重教的好村风。
年近花甲的老杨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,,坚持买书、读书、藏书、办书苑, 如今,他家已有图书上万册。守着满屋的书,他感觉特充实。他说“书是宝,存得越多越好!俺不吸烟不喝酒,习惯了粗茶淡饭,吃糠咽菜也要攒下点儿书。”杨位浩痴迷藏书要从没条件读书的苦日子说起。
那年月,好多人都没有上学的机会。他还算是幸运的,读到了初中。当年家里穷得叮当响,他连课本都是借别人的,更别提什么课外书了。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作业,让写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读后感。放学后他在村里挨家挨户地问,找遍了整个村子都没借到。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。“将来一定要把这本书买下来,让后面上学的孩子再也不用为找书发愁。”
过去受条件所限,买书还是一种奢望。他就到处借书、抄书、蹭书。《老子》《中庸》等字数较少的书,他借来后抓紧抄完,力争尽快归还。后来靠手艺打工挣了钱,于是,一有机会进城,他就抽时间逛书店,买书回去。
提起杨位浩过去攒书的经历,村民们无不赞叹:“他这个人过年都不舍得置件新衣裳,买起书来却特别大方。别看人家这些年没攒下什么家业,但确实攒下不少书。”
如今,杨位浩家已有藏书万余册,涵盖多个门类。远近的村民都知道他的“种善书塾”、“问田书苑”,借过书的人更是成百上千。直到现在,杨位浩仍保持着出门必带书、每到一地先逛书店的习惯,用他的话说就是“身边没书不踏实”。
现在,杨位浩因为对藏书的执着得到了周围人们的一致认可,可在最初几年,他也曾遭受过质疑和不解。
村里人平日忙于农活,农闲时无非是喝酒、拉家常、打扑克,而杨位浩的爱好就是看书,这让他显得有点儿“不合群”。村里人不理解他为何不老老实实种地,而是把钱扔在这既“生”不了财也“长”不出粮的书上;杨位浩嘴上不说,心里有数:“他就是要从书里找宝贝,从书里刨金子。”
村东有个小伙家里电视坏了,为了解闷儿,找杨位浩借书。没想到这一借还看上了瘾,从最初的“议论者”变成了借书的常客。从书里找到乐趣、尝到甜头的人也日渐增多,大家对老杨的想法也开始慢慢理解。
从书里找到乐趣、尝到甜头的人日渐增多,大家也理解了杨位浩,而他爱书、买书、藏书、读书的习惯,已经对街坊四邻和亲朋好友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
每当乡亲们来还书时,杨位浩都会让他们在借阅登记本上写一些读书后的感悟。看着人们有收获,他比谁都开心。村里老人对这些年的变化有说不完的话:“读书看报的多了,喝酒打牌的少了;知书达理的多了,打架骂街的少了……”
这些年,人口并不是太多的石楼村人才辈出,文脉不断。很多孩子走出这个小村庄,考上了名牌大学,在周围十里八乡,这个村培养出的大学生和硕士、博士研究生数量,一直保持着第一。这让老杨倍感欣慰。
最近几年,杨位浩的藏书越来越多,他的事迹也广为传播,随之而来的是各方面的肯定和嘉奖——全国“书香之家”、枣庄首届“书香人家”、滕州市“十佳书香家庭”、创建五好关工委先进工作者、枣庄市“书香人家”、 枣庄市道德模范提名奖、山东省“齐鲁书香之家”等,但相比于这些荣誉,老杨更在意的是如何把“崇文重教、惜书爱书”的好传统一辈辈传下去, 他说“书是可以传家继世的,也是用来承古风续文脉的,现在物质生活好了,更不能让精神生活空虚了,要多藏书多读书,争取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”
想爆料?请登录《阳光连线》( )、拨打新闻热线0531-66661234,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()提供新闻线索。齐鲁网广告热线0531-81695052,诚邀新全讯2网的合作伙伴。